超2500人报名,课程5分钟抢光!国家老年大学凭啥这么火?

退休生活怎么过?对于家住北京的王丽红来说,答案是背上心爱的中阮,去国家老年大学上课。今年56岁的她,自从退休后,就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和精神寄托。每天午后,和同学们聊聊演出、练练琴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
如今,像王丽红这样的“银发学生”越来越多。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家含饴弄孙,而是选择重返课堂,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。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就见证了这股热潮:跟去年秋天比,今年的春季班数量直接翻了一倍,从60个增加到127个,新来的学生多了一千多人。即便如此,有些热门课,比如艺术类的,报名通道一开,短短5分钟就被抢光了。

为什么国家老年大学这么受欢迎呢?我们实地去探访了一下,发现至少有三个原因让老年朋友们趋之若鹜。

原因一:课程花样多,总有一款适合你

走进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,看看他们的课程单,简直让人眼花缭乱。从唱歌跳舞、摄影画画,到历史文学、英语养生,甚至还有教你怎么穿衣搭配、怎么用手机的实用课,一共92门!可以说,不管你有什么兴趣爱好,或者想学点啥新技能,这里基本上都能满足你。

艺术类课程尤其抢手。学校负责人石运志透露,今年春季班报名的总人次超过2500,其中光是学艺术的就占了近一半,有1100多人次。王丽红学的中阮就是其中之一,她说年轻时就想学乐器,现在终于圆梦了。

手工课也特别受欢迎。在插花教室里,花香四溢。61岁的胡晋蓉正跟着老师黄山学习插花。她说,以前只觉得花好看,上了课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美学和意境。黄山老师认为,插花不光是动手,更是心灵的滋养,她希望帮学员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美。70岁的退休教授滕军,在日本留过学,对东西方艺术都有研究,她也选择来这里继续深造插花。她特别欣赏黄山老师不光教技术,还深入讲解插花的文化背景和古画里的门道,这在很多地方是学不到的。

为了跟上时代,学校还计划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讲座,帮助老年人玩转高科技。学校也很重视学生们的意见,每学期都搞满意度调查,根据大家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,确保既有经典,又有新潮。

原因二:教学有方法,学习有劲头

很多课程不是学完一期就没了,而是设置了从入门到提高的“升级”模式,不少班都开到第三、第四学期了。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,让学员们能在一个领域里越学越深。

教中阮的郭忠民老师,以前是文工团的专业人士。考虑到老年学员手指可能没那么灵活,记性也没那么好,他想了很多办法。比如把复杂的乐理编成顺口溜,用“招财猫”那样的手势来演示指法,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。他会从最基础的指法、音阶开始教,一点点增加难度,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进步,建立信心。他说,老年人学习确实有挑战,但只要方法对,就能克服,能坚持下来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。

55岁的郭素卿学中阮一年多,现在已经能弹奏十几首曲子了。她回忆说,刚开始手指僵硬跟不上,但老师一直鼓励,她也给自己定小目标,学成一首就特别有成就感。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,让大家不容易灰心,能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。

规律的上课和练习,也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充实、更有节奏感。王丽红就觉得,每周固定的上课时间让她有了社交圈子,练琴也成了好习惯。这不仅丰富了生活,精神上也特别满足。

更重要的是,老师们还鼓励大家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,参加演出、服务社区。学插花的滕军,现在不仅自己家布置得漂漂亮亮,还主动承担起楼道的花艺装饰。“邻居和访客都夸我们单元好看”,她说,能为大家做点事,感觉特别好。

原因三:服务网点多,线上线下都能学

为了让更多老年人能方便地学习,国家老年大学不只在北京有校区,它正在全国下一盘大棋,构建一个庞大的教育服务网络。这个网络不仅覆盖城市社区,还延伸到了乡村。

据石运志介绍,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44个省级分部,还有多达6.8万个基层学习点。这些遍布各地的学习点不仅是上课的地方,还成了社区文化生活的活跃力量。很多学习点组织学员成立了合唱团、舞蹈队、书画社,经常搞公益演出和展览。有的地方还成立了老年志愿服务队,学员们当起了社区宣传员、活动组织者,推广健康知识,组织文娱活动,既发挥了余热,也让社区生活更精彩。这种“学、用、服务”结合的模式,让老年大学真正融入了基层。

比如,天津分部搞的“快乐摄影课堂”,就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,组织学员们边学摄影边参观红色旧址,用镜头记录历史,还参与志愿服务,既学了技术,也做了贡献。

面对数字化时代,国家老年大学也没落下。他们推出了在线学习平台和手机小程序,上面有海量的课程资源,很多都是免费的。目前,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有40万门课程资源向老年人开放。这样,无论身在何处,只要想学,就能随时随地打开手机或电脑,观看课程录播或直播,学习时间和地点都非常灵活。

石运志说,他们的目标是,让每一个渴望知识的老年人,无论在哪里,都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力量。未来,国家老年大学还会继续增加学习点,丰富线上线下课程,让知识的阳光照亮更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