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有记者实地走访多家养老机构后发现,食堂普遍存在三个影响老人健康的饮食问题:近六成机构的主食偏硬难咀嚼,超七成菜品存在重油重盐现象,近半数老人反映调味过重。这些发现为养老机构的膳食服务敲响警钟。
在多家养老院的午餐现场观察到,部分老人面对干硬的米饭需要配合汤水才能下咽。78岁的张奶奶坦言,自己剩下的米饭总比吃完的多,牙口不好实在咬不动。而餐盘里泛着油光的红烧肉和颜色发深的炒时蔬,让患有高血压的李爷爷每次用餐都要用热水涮菜。
营养科医生指出,老年人普遍存在牙齿松动、消化功能减退等问题,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4克,食用油控制在25-30克。但调查显示,养老院平均每餐用盐量达5.8克,部分荤菜含油量超过健康标准2倍以上。
值得借鉴的是,部分机构已开始实施分级供餐制度:
- 基础套餐采用低盐少油的蒸煮方式
- 提供自助调料台满足个性化需求
- 为咀嚼困难老人特制软食套餐
某试点机构通过这种模式,剩饭率下降40%,老人满意度提升至92%。
养老机构负责人建议,厨房应配备专业营养师,建立动态健康档案。例如为糖尿病老人设计专属餐单,给吞咽障碍者准备营养米糊。同时建议家属多与老人沟通,及时反馈饮食偏好。
适老化改造不应止步于硬件设施,更需要从每日三餐着手。当养老院的饭菜能兼顾营养与口感,当老人的餐盘不再出现”看得见吃不下”的窘境,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