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重庆的养老院里,会聊天解闷的机器人成了老人的新朋友;广州的养老机构里,能送水递药还能当”代步车”的智能设备获得好评;鄂州某养老中心里,24小时待命的机器人管家已服务1600多位老人……这些原本存在于实验室的养老科技产品,如今正快速走进真实生活场景。
技术突破正改变传统养老模式。以鄂州投入使用的第三代护理机器人为例,不仅能实时监测老人血压心跳,还能精准识别跌倒等意外情况。据项目负责人透露,新一代产品已直接进入普通家庭使用。业内专家预测,能进行基础护理的机器人将在五年内普及,而陪伴型产品最快三年就能走入千家万户。
产业发展也面临现实考验。北京理工大学专家指出,目前多数产品仍停留在”技术展示”阶段,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存在认知门槛。为此,研发团队正在攻克方言识别、环境降噪等技术难题,力求实现”零学习成本”的交互体验。
政策层面持续加码。工信部等三部门明确将智慧养老列为重点培育场景,陕西、广东等地已启动养老产业标准化建设。北京率先建成9个适老化改造样板间,计划引入更多人工智能设备。数据显示,到2035年银发经济占GDP比重预计增长50%,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
安全防护同样不容忽视。网络安全专家提醒,智能养老设备存在数据泄露风险,需构建动态防护体系。法律界人士建议加强人工智能监管立法,特别要防范针对老年人的新型诈骗手段。
从实验室到养老院,从政策支持到市场检验,这场”养老革命”正加速推进。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完善,未来五年或将见证智慧养老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。